中国在多种形式的高科技的帮助下,为保护文化遗产付出了大量努力。
“数字敦煌工程”
敦煌莫高窟是拥有1600年历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的戈壁沙漠中。它们是雕刻在悬崖上的大量佛教艺术品的所在地。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找到保护它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损害的方法。敦煌研究院于1990年代启动数字化工程,打造数字版莫高窟等石窟寺庙,积累了海量数字文化资源。
借助数字技术,壁画、石窟、彩绘雕塑和其他灿烂的文化遗产项目被复制,从而能够与世界共享。
中文版在线资源数据库“数字敦煌”于2016年5月1日上线,提供高分辨率数字资源和30个敦煌石窟的虚拟游览。
根据《人民日报》的一份报告,其英文版于 2017 年 9 月上市,截至 2022 年 7 月,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内的 78 个国家的用户已访问,并补充说,该数字数据库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超过 1560 万次浏览。
2022年12月,由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文化遗产数字平台也上线,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6,500件高清材料的数字效果图。
多领域耦合实验室的使用与国际合作
据该院称,中国首个壁画与古遗址保护多领域耦合实验室已于2020年底投入使用,已启动国际合作研究。
该院表示,正在与牛津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的实验基地合作开展国际同步田间试验。
实验室位于敦煌市,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它可以同时模拟壁画和古代遗址暴露的各种条件,以便为未来的研究收集直接数据,据该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庆林说。
该实验室主要由三个实验室小屋组成,可以全年模拟天气,例如刮风,下雪和下雨天。
它还可以模拟零下30至60摄氏度的温度和10%至90%的相对湿度。
据该学院称,该实验室具有可控的环境,将在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常监控
敦煌古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在中国并非孤例。
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的古城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文物保护做出了很多努力。
据该国文化和旅游部称,城墙上已经设置了3,090个监测点,以便在变形时实时监测其状况。还实现了客流和护城河水位等进一步监测。
“我们使用动态和静态载荷监测来计算墙体可以承受的最大承载力。此外,我们监控客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文物的影响,“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保护和旅游处工作人员谢志远说。
此外,25个数字藏品推出区块链技术,探索文化遗产的数字模式。
(来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