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人工智能互联网官方网站!
人工智能互联网
影响
影响
我的位置: 主页 > 影响
“AI 失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3-02-11
  |  
阅读量:
  |  

在人们享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 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AI 失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AI 的应用当然可以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可能导致失业的风险,因为 AI 技术就其根本目标而言是要开发出能够模拟人类智能或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智能,这就意味着它能够胜任甚至取代人类的工作,由此将可能引发因人类劳动力被 AI 取代而导致的失业,即“AI 失业

本文主要讨论了“AI 失业作者并不否认 AI 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就业潜能,而是着眼于技术发展的可能情况,预测和规避风险,保障 AI 在社会中健康而可持续地发展

 

“AI失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1. “AI 失业与青年就业竞争

一方面,青年与 AI 之间将出现竞争“AI 失业将是一个不断凸显的替代过程,其替代效应的大小将取决于未来 AI 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推广的速度。速度越快,替代效应越明显。也就是说,人的工作岗位或将有可能被 AI 替代,AI 将不断从青年人手中抢饭碗,这将会在客观上呈现出 一种人机竞争的就业局面,即“AI 竞争。从现实来看,这已经悄然发生于各行各业。根据有关预测,在未来20年内,仅美国有近一半的工作可能被 AI 取代。以自动驾驶为例,在我国已进入道路实测和试运营阶段,但还并未全面推广。若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全面铺开,或将会短期内导致大量司机失业。

二是相关政策支持将助推 AI 技术在更多基础和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比如美国陆续出台《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2016)和《关于维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导地位的行政命令》(2019);欧盟先后发 布《欧洲人工智能战略》(2018)和《人工智能白皮书》(2020)。中国也较早发布了《互联网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将 AI 发展提 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这些政策无疑会加速 AI 技术突破,从而使得“AI 竞争在未来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青年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AI 失业的直接后果就是带来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会使得原本所剩不多的工作岗位引来更多人的竞争。像富士康那样的传统制造企业所用工人基本都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眼疾手快,耐力好,适合流水线生产。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这些被“AI 竞争下岗的青年将使得就业竞争加剧。

而且,失业青年的再培训也将更加困难,因为 AI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掌握 AI 的操作、管理、运营等技术。短期的培训很难起作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因此他们或在短期内无法掌握这些能力,也便无法迅速填补到 AI 创造出的新岗位上去。

2. “AI 失业与青年收入差距

伴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或将扩大青年群体的收入差距。正如布林约尔松(Brynjolfsson)所言:这是经济学的肮脏秘密之一:技术进步确实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财富,但这里没有经济规律说每个人都会受益。首先,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在收入报酬中的份额会影响收入分配。在现实社会中,AI 会促进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的份额提升、资本报酬增加,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

而且,由于 AI 的数字化特征和对数据资源的依赖,使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质,逐步侵蚀市场竞争机制,产生出能够支配行业的科技巨头,造成赢者通吃的局面。特别那些身处互联网大厂的青年,一方面在 AI 技术加持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却在“996” 工作模式中不断内卷,使得资本对青年劳动力的剥削更盛。

同时,社会也将诞生出一批掌握 AI 的技术新贵。因此,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不是机器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说是掌控人工智能的一个或一群人对不掌控人工智能的大多数人的关系。 AI 产业快速发展的早些年, 美国真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36%,但普通基层职工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 14%,收入的增额都被占职工总数 20% 的那一部分人所占有,而职工中最顶级的 1% 更是占去了收入增额的 65%

其次,AI的技能偏向性特征可能扩大收入差距。AI 是一种技能偏向型技术,偏向于替代中、低技能劳动者,强化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从而扩大青年群体收入差距。

3. “AI 失业与青年身心健康

“AI 失业或将加剧当代青年对机器换人奇点临近的普遍恐慌与职业焦虑。工作对于青年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作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青年自我认同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源泉。青年时期是人一生最为关键时期,它不仅是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期,也是从学校教育到工作的过渡期,具有高度不稳定性。 期间将经历一些重大生活变化,比如成家立业,开始扮演新的社会角色,逐渐承担起家庭责任。

而工作是经济来源的保障,为青年提供了履行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的条件,成为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青年一旦失业,就意味失去收入和财务自由,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身上的房贷”“车贷等经济负担会迅速转变为巨大压力,进而威胁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已于 2013 年正式将失业青年界定为精神障碍弱势群体。 由此可见,失业对青年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使得我们不得不对“AI 失业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

 

 pexels-pixabay-50711.jpg

努力应对“AI 失业的冲击

1. 加强青年职业规划促进青年劳动力素质提升

青年群体具有好奇心与适应力强、观念前卫、亲和新技术等特点,且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与 新技术发展和引入的过程更为同步,其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新技术更加匹配。而且,当前还仅处于“AI 失业初期,这就给青年合理规划职业和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留下极其宝贵的时间。

一是青年应看到 AI 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未来职业虽然目前 AI 或将取代那些重复、机械、可程序化的常规工作,但它也确实创造了大量新工作,比如数据分析师、AI 工程师、机器设计师和相关伦理研究员等。根据工信部《2019—2020 年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预计我国 AI 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人才供需比严重不平衡,市场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特别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人才需求在现阶段最为突出。很大程度上,这些工作是为青年准备的,因为其高度技术化和专业化,短期的教育和职业培训难以有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青年都应从事 AI 相关工作,未来职业仍有多种选择,例如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网络主播、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二是要加紧提升青年劳动力素质,从 AI 替代的难易着手培养人的竞争优势,增强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迈向 20354 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指出,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 AI 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能力将在未来形成竞争优势。此外,随着AI更加广泛地应用,未来社会必将是一个与AI共存、人机协同的社会,这就要求青年要有较高的AI素养,即能懂、善用和反思AI的能力,使AI真正为我所用

2. 适当调整未来青年人才培养方向

未来时代必然是 AI 时代,未来青年人才的培养也必然要求面向 AI 做出适当调整,让青年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AI 虽然催生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但如果青年缺乏相关工作技能,再多的工作机会对他们来说也将无济于事,因而只能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来帮助其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因此,面对“AI 失业和社会智能化趋势,需要调整教育结构,着重培养以下三类青年人才。 一是要培养满足市场岗位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中、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就业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与 AI 相关的高技术型工作岗位的人才缺口较大。青年人才培养应当朝此方向发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培养满足 AI 发展的研究型人才。未来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关键在 于青年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要在 AI 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加快培养出一大批 AI 科研人才,特别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能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领军型人才。三是要培养“AI+”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 AI 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能够在不同工作场景使用 AI 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社会将更加智能化,在一个由 AI 所塑造的环境中生活必然要求我们掌握这样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感知力、创造力、适应力、批判力、思维灵活性、社交沟通、谈判以及问题解决等软技能。这是人之长技,很难在短期内被AI 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力量将在这里得到发挥。

总之,为满足“AI+”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要由专业性人才培养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过渡,以适应 AI 时代的发展要求。

为此,应对现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社会变化,更全面的教育还应当包括终身学习和心理建设能力,这对青年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在产业升级中抑制 AI 替代效应

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必由之路。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AI 替代并不必然导致“AI 失业。一方面,AI 替代的青年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的针 对性培训成功实现岗位转换;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为青年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这为抑制 AI 替代效应提供了现实路径。

首先,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定期开展青年员工培训以更新其知识和能力体系,主动适应 AI 技术发展。同时,要努力培养青年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提升自身创新思维、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核心能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

其次,应尽量通过企业内部消化方式,将冗余人员直接或通过再培训转岗,避免直接裁员。在AI 自动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同时,应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缓“AI 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

第三,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进而提供更多新就业岗位。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展更大销售市场,重构全新的 AI 产业模式和生态,在追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失业青年提供更多新职业和新岗位。同时,要将产业升级同产业转移相结合,在东西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形成梯度性发展,发挥地区优势为青年群体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就业选择。

最后,要鼓励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中去,支持返乡创业,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农业升级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不仅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为青年群体提供 了更多工作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4. 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

技术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其应用环境和应用方式。我们应从制度安排入手,将 AI 的资本主义应用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应用方式。中国 AI 的社会主义应用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其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物质财富将由全民共享。

从短期来看,政府一是要加大对 AI 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建立起一套终身教育体系和再培训体系,持续提升特别是中、低技能青年劳动者素质以适应智能化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失业 救济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业青年基本生活水平;三是构建大数据人才信息库和失业 预警服务平台,及时研判“AI 失业对青年就业的影响趋势;四是建立心理援助服务体系,为失 业青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和疏导,筑牢青年的心理防线。

从长远来看,我们应当以 AI 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全民共同富裕。一方面,继续加大对 AI 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全民基本收入、AI 税、累积税、缩减工时等相关政策,完善社会分配制度,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在应对“AI 失业冲击时,选择发展路径、调控技术发展速度,只能暂缓失业风险,而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应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因为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 AI 发展助推 AI 式共同富裕,以 AI 式共同富裕解决 AI 失业问题,将成为中国制度优势的又一深刻体现。


摘自:“AI 失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其应对(图2)“AI失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及其应对_刘永谋.pdf